復雜肛瘺是肛腸科較為棘手的一種疾病。它是指有多個瘺管和外口,或累及肛門括約肌深部以上,或伴有支管、盲端,病情相對復雜的肛瘺類型。相較于單純性肛瘺,復雜肛瘺的治療難度更大,復發率也相對較高。
復雜肛瘺的形成多與肛周膿腫的發展密切相關。肛周膿腫自行破潰或切開引流后,若引流不暢,殘留的膿腔難以完全愈合,就容易形成肛瘺。此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等,也可能導致肛瘺的發生和發展,使其呈現復雜的病理特征。長期的不良生活習慣,如久坐、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會使肛門局部血液循環不暢,容易誘發肛周感染,進而增加復雜肛瘺的發病風險。
流膿:這是復雜肛瘺的主要癥狀之一。瘺管外口會持續或間斷流出少量膿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的量和性質會因病情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當瘺管通暢時,分泌物相對較少;若外口暫時封閉,引流不暢,就會導致局部腫脹疼痛,并有大量分泌物積聚,待外口再次破潰后,癥狀可緩解。
疼痛:一般情況下,復雜肛瘺無明顯疼痛,但當瘺管感染或膿液排出不暢時,會出現局部脹痛或跳痛。疼痛程度與病情的嚴重程度相關,嚴重時會影響患者的行走和坐臥。
瘙癢:由于分泌物的刺激,肛周皮膚會出現瘙癢不適。患者搔抓后,可能導致皮膚破損,引發濕疹等并發癥,進一步加重瘙癢癥狀。
全身癥狀:在急性感染期,患者可能出現發熱、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若病情反復發作,遷延不愈,還可能導致貧血、消瘦等慢性消耗性表現。
醫生一般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肛門指診、肛門超聲、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手段來診斷復雜肛瘺。肛門指診可以初步了解瘺管的走向、內口位置以及肛門括約肌的功能情況。肛門超聲能夠清晰顯示肛瘺的管道結構和周圍組織的關系。而MRI對于判斷復雜肛瘺的分支、與肛門括約肌的關系以及是否存在潛在的膿腫等具有重要價值,為制定手術方案提供準確的依據。
手術治療
掛線療法:這是治療復雜肛瘺的經典方法之一。通過利用橡皮筋或絲線的機械性壓迫作用,緩慢切開肛瘺,同時避免了因一次性切斷肛門括約肌而導致的肛門失禁。掛線療法操作相對簡單,術后恢復較快,對肛門功能的影響較小。
肛瘺切開術:適用于低位復雜肛瘺。手術將瘺管全部切開,使其引流通暢,促進傷口愈合。但對于高位肛瘺,單純的切開術可能會損傷肛門括約肌,影響肛門功能。
肛瘺切除術:對于一些病程較長、瘺管纖維化明顯的復雜肛瘺,可采用肛瘺切除術。該手術將瘺管組織完整切除,但術后創面較大,愈合時間較長。
括約肌保存術:近年來,隨著對肛門功能保護的重視,一些括約肌保存術逐漸應用于臨床。如LIFT手術(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VAAFT手術(視頻輔助肛瘺治療術)等,這些手術方法在治療肛瘺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肛門括約肌的功能,減少了術后肛門失禁的發生風險。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用于緩解癥狀和控制感染,不能根治復雜肛瘺。包括坐浴、局部用藥、抗生素治療等。坐浴可以清潔肛門局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和瘙癢癥狀。局部用藥如栓劑、膏劑等,具有消炎、止痛、促進創面愈合的作用。抗生素治療主要用于急性感染期,控制炎癥的發展,但不宜長期使用,以免引起耐藥和腸道菌群失調。
復雜肛瘺手術后的護理和康復非常重要。術后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保持肛門局部清潔,便后用溫水坐浴。飲食方面,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和腹瀉。同時,要按照醫生的囑咐定期換藥,觀察傷口愈合情況,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一般來說,復雜肛瘺術后的恢復時間較長,患者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康復。
預防復雜肛瘺的發生,關鍵在于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注意肛門局部衛生,勤換內褲,避免久坐和久站。合理飲食,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積極治療肛周疾病,如肛周膿腫、肛裂等,防止病情進一步發展。此外,定期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和處理潛在的健康問題,也有助于預防復雜肛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