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由中國康復醫學會主辦的“顱腦創傷康復專題學術會議”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會議聚焦顱腦創傷后康復治療的新理念、新技術與多學科協作模式,旨在推動康復干預盡早、深度融入診療全過程,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預后。與會專家強調,打破“先救命、再康復”的傳統序列式治療觀念,建立“邊救治、邊康復”的一體化策略,是提升顱腦創傷整體救治水平的關鍵。

一、康復干預時機前移:從“穩定后”到“盡早介入”的范式轉變
本次會議的核心議題之一,是強烈呼吁改變顱腦創傷后“待病情完全穩定再轉康復科”的常規做法,強調康復介入時機對最終療效的決定性影響。
會議指出,長期以來,顱腦創傷患者的治療路徑通常是在神經外科或神經重癥醫學科完成急性期手術及生命支持治療,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神經系統狀況不再惡化后,方才考慮轉入康復??七M行后續治療。這種做法雖在保障急性期醫療安全方面有其合理性,但在客觀上導致了康復時機的顯著延遲。
專家們援引大量臨床研究與循證醫學證據指出,大腦在遭受創傷后,其可塑性在損傷早期最為活躍。錯過早期黃金干預期,不僅可能使患者錯失功能恢復的最佳窗口,還可能導致肌肉萎縮、關節攣縮、肺部感染、深靜脈血栓等繼發性并發癥風險增加,這些并發癥本身會阻礙康復進程,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會議一致認為,康復干預不應被視為急性期治療結束后的“后續選項”,而應是急性期治療伊始就同步規劃、盡早介入的“關鍵組成部分”。在確?;颊甙踩那疤嵯拢词故俏V鼗颊?,在ICU期間即可開始包括良肢位擺放、被動關節活動度維持、早期促醒刺激等在內的基礎性康復措施。

二、康復理念全域擴展:從“??茖佟钡健芭R床通用”的技術普及
會議達成的另一項重要共識是,現代康復醫學的理念和技能,其邊界已遠遠超出傳統“康復科”的范疇,正逐漸成為所有相關臨床學科,尤其是神經外科醫生必須掌握和應用的通用性核心技術。
傳統的醫療模式中,康復常被狹義理解為在康復科進行的、以恢復肢體運動功能為主的訓練。然而,本次會議鮮明地提出,康復的核心內涵是“功能恢復與重建”,這是一切醫療行為的終極目標之一。因此,康復理念和技術應當貫穿于顱腦創傷患者診療的全鏈條、全周期。
這意味著,神經外科醫生在制定手術方案、進行重癥監護時,就應具備康復思維,考慮如何為患者后續的功能恢復創造最佳條件、減少醫源性損傷;在圍手術期及急性期治療階段,就應積極應用早期體位管理、 sensory stimulation(感覺刺激)、預防并發癥的康復技術等??祻筒辉偈悄硞€科室的“專利”,而是神經外科、神經內科、重癥醫學科、康復科等多學科團隊(MDT)共同承擔的責任。會議倡導,應加強神經外科醫師等相關專業醫務人員對康復知識的學習和培訓,使其能夠熟練地將基本康復評估與干預手段融入日常臨床實踐,實現從疾病治療到功能恢復的無縫銜接。
三、 慢性意識障礙康復創新:何江弘團隊引領外科與智能康復深度融合
作為本次會議的重要倡導者和組織者,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本次會議的主任委員何江弘教授,結合其深耕的慢性意識障礙(俗稱“植物人”)促醒治療領域,分享了將前沿康復技術與外科治療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

何江弘教授介紹,慢性意識障礙患者是顱腦創傷中最嚴重、最復雜的群體之一,他們的治療遠非簡單的生命維持或被動活動肢體,而是需要一套集外科干預、神經調控、智能化主動康復于一體的綜合治療體系。在其團隊的工作中,康復技術被提升到與手術同等重要的戰略高度。
區別于傳統的、以維持關節活動度和預防壓瘡為主的被動康復,何江弘團隊強調并大量應用需要患者主動參與、甚至依賴其神經信號反饋的“智能康復”技術。例如:腦機接口(BCI)驅動訓練: 通過解讀患者的腦電信號,驅動外部設備(如機械手、虛擬環境),實現患者意識支配下的上肢/手功能訓練,同時激發全腦認知功能的參與和恢復。
智能化認知功能訓練: 利用定制化的計算機程序,對患者進行注意力、記憶、執行功能等定向訓練。
先進輔具支持下的大強度功能訓練: 如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結合懸吊減重系統,使嚴重乏力的患者能夠早期進行模擬正常生理模式的步行訓練,重塑運動控制能力。

何江弘教授指出,這種“外科手術創造恢復條件(如通過脊髓電刺激、深部腦刺激等促醒手術改善腦網絡功能),智能康復技術最大化功能重塑”的模式,實現了“1+1>2”的效應。其團隊在該領域的探索已取得顯著進展,相關臨床研究成果表明,這種深度融合模式能有效提升部分慢性意識障礙患者的意識水平、改善神經功能,為眾多嚴重失能失智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目前,該綜合治療模式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為顱腦創傷,特別是極重度損傷的康復治療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的新范式。
本次會議通過深入探討,明確了顱腦創傷救治中早期康復介入的緊迫性、康復理念與技術全域推廣的必要性,以及在外科引領下融合智能化康復技術對于攻克診療難題(如慢性意識障礙)的巨大潛力。與會專家呼吁,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多學科協作,打破科室壁壘,推動康復理念與技術前移、下沉、普及,最終惠及廣大顱腦創傷患者。